月4日,中国、缅甸、泰国联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部级会议在缅甸内比都召开。
这已经是关于打击“电诈”第二次部级会议,说明这事不是闹着玩的,而是真到了非得联手解决的地步了。
这次会上说得很明确:继续打,往死里打。
此次三国将共同达成执法合作共识,持续严厉打击以妙瓦底为主的东南亚电诈重灾区。
妙瓦底那块地方是整个东南亚电诈的“重灾区”,三国要一起清剿园区、抓人、铲窝点,目的就是把这块毒瘤彻底拔掉。
今年以来,已经抓了五千多个中国籍涉诈人员,并且集中遣返回国,成果非常显著。
展开剩余80%大家可能都有一个疑问,打了这么久,为什么东南亚电诈还是打不干净。
明明每次都有“战果”,但是这些诈骗团伙就像野草一样,风吹一吹又冒出来了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电诈在东南亚屡禁不止?
我们先了解一下电诈为何选择在东南亚扎根
先说一个现实,东南亚并不是一开始就变成今天的电诈天堂,它是慢慢形成的,形成原因主要有经济、社会、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。
老缅泰等国由于离中国近,生活习惯和语言也相似,而且交通方便。
对于一些想搞灰色产业的人来说,跑过去落脚很容易。
再加上当地有些地方管理松散,执法能力有限,就成了犯罪分子眼里的“避风港”。
像缅甸东部、柬埔寨西部这些地区,经济发展水平低,老百姓收入不高,很多人没有稳定工作。
这时候,有人给你开高工资,让你去“上班”,哪怕干的是诈骗,也有不少人愿意干。
对于一部分当地人来说,只要能有一份“工作”养家糊口,犯不犯罪已经不重要了。
最关键的是这份“工作”,门槛并不高。
电信诈骗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,只要能打电话、发信息、用社交软件就行。成本低、回报高,诱惑力自然大。
尤其是跨境作案,警方追查起来难度大,成功率低,这更加助长了犯罪气焰。
打击行动确实有效果,但还远远不够彻底
从数据上看,今年的确抓了不少人,遣返了不少团伙。但从实际情况看,效果其实很有限。
以往的打击行动都是往往是短期集中式的。
比如一次联合行动,可能端掉几个窝点,抓几十个人,但一些“漏网之鱼”马上换地方继续干。
他们甚至学会了“游击战术”,这边风头紧就撤,那边风平浪静就上。
而且很多诈骗园区背后有武装势力保护,普通执法部门根本就无法进去。
现在跨国合作虽然加强了,但是执行层面仍然还存在一些“障碍”。
电诈比较严重的那几个国家由于法律与司法体系不同,有时候即使抓到嫌疑人,但最终也无法顺利引渡或者判刑。
再加上当地政局不稳,今天答应配合,明天说不定换了人就不认账了。
电诈之所以难根除,归根结底是因为它背后牵扯的不只是犯罪问题,更是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。
只要当地经济没发展起来,老百姓吃不饱饭,就会有人愿意为了钱去做违法的事。
这种情况下,光靠打击是没有用的,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民生。
而且很多诈骗园区之所以能长期存在,是因为有当地的官员或武装势力罩着。
他们收好处费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主动提供保护。
这种局面不打破,电诈就永远不可能断根。
再者,技术手段滞后于犯罪手法。
所以说,即使抓了几千几万人,但是这个地方只要还有人存在,并且持续经济落后,按照现在这种打击模式,是永远无法彻底根除的。
有什么方法遏制或者彻底根除电诈?
说实话,要彻底消灭电诈,不是靠几次联合行动就能做到的。需要的是多管齐下,从根源入手。
1. 加强国际合作机制,不能只靠一阵风式的打击,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,信息共享、线索互通、统一执法标准。
2.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,帮助东南亚一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,提供更多合法就业岗位,减少犯罪诱因。
3. 提升反诈技术水平,加大对新型诈骗手段的研究和防御,比如AI诈骗、虚拟货币洗钱等。
4. 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国内民众的防范意识,尤其是老年人和学生群体,最容易成为目标。
5. 严惩境内帮凶,很多诈骗集团的背后,是有中国境内的“中介”在帮忙招募、洗钱、转移资金。这些人同样要严厉打击。
发布于:上海市股票配资交流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